再经胡城县

 
作者: 唐代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2、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fú),便是生灵血染成。
县宰:县令。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生灵:生民。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2、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2、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
(suì)
(céng)
(jīng)
()
(xiàn)
(chéng)
(xiàn)
(mín)
()
(kǒu)
()
(yuān)
(shēng)
(jīn)
(lái)
(xiàn)
(zǎi)
(jiā)
(zhū)
()
便(biàn)
(shì)
(shēng)
(líng)
(xuè)
(rǎn)
(ché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再经胡城县翻译

暂无翻译!

《再经胡城县》赏析

暂无赏析!

《再经胡城县》作者

杜荀鹤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得诗名,然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温)赏识,于开平元年(907)授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五日便卒。其诗多讽时刺世之作,时人赞其诗多「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在艺术上,杜荀鹤专攻近体,尤长七律,不重辞藻,善用白描手法,诗风质朴自然,明快有力,

再经胡城县原文,再经胡城县翻译,再经胡城县赏析,再经胡城县阅读答案,出自杜荀鹤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jms20x.com/shi/39469.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

    【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2] 便是生灵血染成。

  • 再经秭归二首

    总角曾随上峡船,寻思如梦可凄然。
    夜来孤馆重来宿,枕底滩声似旧年。
    秭归城邑昔曾过,旧识无人奈老何。
    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

  • 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 再经天涯地角山

    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
    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

  • 相次寻举客寄住人(一作再经三叟居)

    停桡因旧识,白发向波涛。以我往来倦,知君耕稼劳。
    渚田临舍尽,坂路出檐高。游者还南去,终期伴尔曹。

  • 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故池春又至,一到一伤情。雁鹜群犹下,蛙螟衣已生。
    竹丛身后长,台势雨来倾。六尺孤安在,人间未有名。

  • 再经蒋山与诸长老夜话

    远迹都如雁,南行又北回。老僧犹记得,往岁已曾来。
    话遍名山境,烧残黑栎灰。无因伴师往,归思在天台。

  • 钟陵崔大夫罢镇攀随再经匡庐寺宿

    一抛文战学从公,两逐旌旗宿梵宫。酒醒月移窗影畔,
    夜凉身在水声中。侯门聚散真如梦,花界登临转悟空。
    明发不堪山下路,几程愁雨又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