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查阅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原文

  黄帝说:我想知道经脉的长度。

  岐伯回答说:两手的六条阳经,从手至头,每条脉长五尺,五六共三丈。两手的六条阴经,从手至胸,每条脉长三尺五寸,三六共是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共计二丈一尺。两足的六条阳经,从足至头,每条脉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两足的六条阴经,从足至胸,每条经脉长六尺五寸,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共计三丈九尺。左右两蹻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共计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共计九尺。以上这些经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这就是脉气流行的较大的经隧。

  经脉循行在机体的里面,从经脉分支而横行的是络脉,络脉别出散行的是孙络。孙络盛满而有淤血的,应当赶快治疗,邪气盛的,可用泻法,正气虚的,应该饮服汤药进行调补。五脏的精气,常从体内经历于面部而上通于七窍。肺气通于鼻,肺气和调,鼻子就能辨别香臭。心气通于舌,心气和调,舌头就能辨别五味。肝气通于眼,肝气和调,眼就能辨别五色。脾气通于口,脾气和调,口就能辨别五谷之香。肾气通于耳,肾气和调,耳朵就能听清五音。如果五脏不和,七窍就会不通;六腑不和,气血就会留滞而结为痈肿。所以邪气在腑,属阳的经脉就不和;阳脉不和,气就会留滞;气滞,阳脉就会偏盛。邪气在五脏,属阴的经脉就会不利;阴脉不利,气就会留滞;气滞,阴脉就会偏盛。阴气太盛,使阳气不能运行,这叫做关。阳气太盛,使阴气不能运行,这叫做格。阴阳都盛,不能相互营运,这叫做关格。关格的人活不到应有的年纪就要早死。

  黄帝问:蹻脉从哪里起到哪里止,是借助哪条经脉之气而使它运行的呢?

  岐伯回答说:阴蹻脉是足少阴肾经的别脉,起始于然骨后的照海穴处,上行内踝的上方,直向上行,沿着阴股内侧入阴器,再上行于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的前方,入颧骨部,连于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会合而上行。阴蹻和阳蹻二气相接,并行环绕于目,阴盛则目泪濡湿,阳盛则目不能闭合。

  黄帝问:阴脉之气独行于五脏,而不运行于六腑,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的运行是没有停息的,就象水的流动、日月的运行一样,永不休止。所以阴脉运行于五脏,阳脉运行于六腑,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地运行着。其流溢的脉气,在内灌溉五脏六腑,在外则濡润肌表皮肤。

  黄帝问:蹻脉有阴有阳,究竟哪条蹻脉相当于以前所说的一丈五尺的数值呢?

  岐伯回答说:男子的数值,是指阳蹻,女子的数值,是指阴蹻,相当于脉度总数之内的,称为经,不包括在内的,称为络。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榖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歧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jms20x.com/wenzhang/3339.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创作背景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注释及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 《韩非子·说疑》译文

    治国的大事,不仅仅指的赏罚得当。赏无功的人,罚无罪的人,不能称作明察。赏有功的人,罚有罪的人,且全无遗漏,作用仅仅局限在个别人身上,并不能起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的作用。因此,禁止奸邪

    2021-08-05 04:42
  • 《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译文

    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说客就问:“大王

    2021-08-03 20:42
  • 《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译文

    (霍峻传、霍弋传、王连传、向朗传、向宠传、张裔传、杨洪传、费诗传)霍峻传,(附霍弋传)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他的哥哥霍笃,曾在乡里召集家族武装几百人。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命令霍

    2021-07-28 04:53
  • 《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译文

    俗儒评论圣人,认为圣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后知万年以后的事,有独到的眼力,有独到的听力,事物一出现就能说出它的名目来,圣人不学就能感知,不问就能通晓,所以一提到圣人就认为和神一样了。

    2021-07-21 16:10
  • 《颜氏家训·涉务篇》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

    2021-07-21 01:54
  • 《管子·九守》译文

    主位   安定沉着而保持静默,和柔克制而率先保持镇定,虚心平意地准备着和等待着。   主明   目贵在明,耳贵在聪,心贵在智。利用天下人的眼睛看,没有看不到的事物;利用天下人的耳朵

    2021-07-20 02:31
  • 《世说新语·尤悔》译文

    魏文帝曹丕猜忌他的弟弟任城王曹彰勇猛刚强。趁在卞太后的住房里一起下围棋并吃枣的机会,文帝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任城王没有察觉,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中毒以后

    2021-07-19 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