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碑

 
作者: 唐代   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谟:谋划。范:法,原则。隤(tuí):跌倒。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彝(yí):常规。伦:人伦。《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殄:灭绝。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fán)
()
(rén)
(zhī)
(dào)
(yǒu)
(sān)
()
(yuē)
(zhèng)
(méng)
(nán)
(èr)
(yuē)
()
(shòu)
(shèng)
(sān)
(yuē)
(huà)
()
(mín)
(yīn)
(yǒu)
(rén)
(rén)
(yuē)
()
()
(shí)
()
()
(dào)
()
()
()
(shì)
()
(kǒng)
()
(shù)
(liù)
(jīng)
(zhī)
(zhǐ)
(yóu)
(yīn)
(qín)
(yān)
(dāng)
(zhòu)
(zhī)
(shí)
()
(dào)
(bèi)
(luàn)
(tiān)
(wēi)
(zhī)
(dòng)
()
(néng)
(jiè)
(shèng)
(rén)
(zhī)
(yán)
()
(suǒ)
(yòng)
(jìn)
()
()
(bìng)
(mìng)
(chéng)
(rén)
()
()
()
()
()
()
()
(wéi)
(wěi)
(shēn)
()
(cún)
()
(chéng)
(rén)
()
()
(wáng)
()
(guó)
()
()
(rěn)
()
(shì)
(èr)
(dào)
(yǒu)
(háng)
(zhī)
(zhě)
()
(shì)
(yòng)
(bǎo)
()
(míng)
(zhé)
()
(zhī)
()
(yǎng)
()
(huì)
(shì)
()
(fàn)
()
()
(qiú)
()
()
(hūn)
(ér)
()
(xié)
(tuí)
(ér)
()
()
()
()
(zài)
()
(yuē)
()
()
()
(zhī)
(míng)
()
()
(zhèng)
(méng)
(nán)
()
()
(tiān)
(mìng)
()
(gǎi)
(shēng)
(rén)
()
(zhèng)
(nǎi)
(chū)
()
()
(yòng)
(wéi)
(shèng)
(shī)
(zhōu)
(rén)
()
()
()
()
(lún)
(ér)
()
()
(diǎn)
()
()
(zài)
(shū)
(yuē)
()
()
()
()
(guī)
(zuò)
()
(hóng)
(fàn)
()
()
()
(shòu)
(shèng)
()
()
(fēng)
(cháo)
(xiān)
(tuī)
(dào)
(xùn)
()
(wéi)
()
()
(lòu)
(wéi)
(rén)
()
(yuǎn)
(yòng)
广(guǎng)
(yīn)
()
()
()
(wéi)
(huá)
(huà)
()
(mín)
()
()
(shì)
()
(dào)
(cóng)
()
(jué)
(gōng)
(tiān)
()
(biàn)
(huà)
()
()
()
(zhèng)
()
()
(rén)
()
()
()
(dāng)
()
(zhōu)
(shí)
(wèi)
(zhì)
(yīn)
()
(wèi)
(tiǎn)
()
(gàn)
()
()
(wēi)
()
()
()
(xiàng)
使(shǐ)
(zhòu)
(è)
(wèi)
(rěn)
(ér)
()
()
()
(gēng)
(niàn)
(luàn)
()
()
(cún)
(guó)
()
()
(rén)
(shuí)
()
(xìng)
()
(shì)
()
(rén)
(shì)
(zhī)
(huò)
(rán)
(zhě)
()
(rán)
()
(xiān)
(shēng)
(yǐn)
(rěn)
(ér)
(wéi)
()
()
(yǒu)
(zhì)
()
()
()
(táng)
(mǒu)
(nián)
(zuò)
(miào)
()
(jun4)
(suì)
(shí)
(zhì)
()
(jiā)
(xiān)
(shēng)
()
(liè)
()
()
(xiàng)
(zuò)
(shì)
(sòng)
(yún)
(méng)
(nán)
()
(zhèng)
(shòu)
(shèng)
()
()
(zōng)
()
(yòng)
(fán)
()
(mín)
()
()
(xiàn)
(xiàn)
()
(rén)
(xiǎn)
(huì)
()
()
(shèng)
(rén)
(zhī)
(rén)
(dào)
()
(lóng)
()
(míng)
(zhé)
(zài)
(gōng)
()
(lòu)
(wéi)
()
(chōng)
(ràng)
()
()
()
(yíng)
(chēng)
()
(gāo)
(ér)
()
(wēi)
(bēi)
()
()
()
(fēi)
()
(fēi)
()
(yǒu)
怀(huái)
()
(dōu)
(shí)
()
(ér)
(shēn)
()
(wéi)
(shì)
()
()
(xiàng)
(shì)
(liè)
(wén)
(wáng)
(wéi)
()
()
(míng)
(xuān)
(zhāo)
(chóng)
()
(shì)
()
()
(què)
(sòng)
()
()
(zài)
(hò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箕子碑翻译

暂无翻译!

箕子,名胥余,殷纣王时任太师之职,是纣王的叔父,曾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他因劝谏纣王被囚禁。周灭殷之后,武王将他释放。据传,他不愿仕周,逃亡到朝鲜,周武王就将朝鲜封给了他。>查看全文

《箕子碑》作者

柳宗元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免除部分苛捐杂税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因为改革触犯了宦官权豪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宪宗李纯继位后,改变遂告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的地区。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十

箕子碑原文,箕子碑翻译,箕子碑赏析,箕子碑阅读答案,出自柳宗元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jms20x.com/shi/6528.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 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 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1]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2]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